消費市場就像一片荒地,每個品牌都拼命地想在其上扎根留存,旺盛生長,種草營銷就是在移動互聯時代涌現出來的一種能快速影響消費者,讓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瞬間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新型營銷模式。
“種草營銷”最先流行于美妝圈,主體不是商家,而是網絡紅人、明星或者使用過的消費者,ta們將產品使用感受傳達給其他消費者,讓消費者感同身受,最終購買產品。
相對傳統(tǒng)的廣告,因為此種營銷沒有了司空見慣的叫賣和強迫灌輸,就像野草一樣無聲生長,又能迅速蔓延成一片,故而謂之“種草營銷”!
作為一種分享式營銷,種草營銷代表著新型的消費主義,當前消費者每時每刻都在“種草”和“拔草”之間來回游蕩,不是種草者,就是拔草者,因此,在藍獅農業(yè)品牌營銷機構劉一辰看來,農產品必須順應形勢,學會種草營銷,并用好種草營銷,讓農產品基于社交經濟潮流,因分享而在市場中爆紅。
種草營銷:能充分激發(fā)消費者興趣的低成本營銷
DCCI互聯網中心曾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行為總結為:SICAS,其中,S代表著互相感知;I代表產生興趣,形成互動;C代表建立連接,互動溝通;A代表行動,購買;S代表體現,分享。
本質上,種草營銷正是吻合SICAS消費的營銷模式,有“易感知、易沖動、易吸引、易轉化”四大特點。
感知是消費決策的前奏曲。隨著傳統(tǒng)叫賣式媒體的地位在消費者心中不斷下降,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去看、去聽網絡媒體或者同樣是消費者的使用感受,種草營銷正是基于這種消費心理去兜售,讓用戶可第一時間感知到產品價值,并形成相關消費決策。
口紅一哥李佳琦在抖音、小紅書、淘寶等各個火熱的app中,都能看到他的視頻。李佳琦通過對口紅的幾句簡單描述,就能讓女性消費者心動,并下單購買推薦的口紅,原因很簡單,透過曾做過彩妝專柜推銷員的李佳琦的表演,產品價值在直觀的環(huán)境下很容易被感知到,并很容易形成沖動式購買。
這種沖動式購買的原因是李佳琦本身非商家,更能以消費者角度描述口紅,外加上其夸張的口頭禪“Oh my god”,不時搬出明星同款,吸引力自然產生。
吸引力轉化的原則是從眾力,看到有人下單,于是就實現了一個人購買帶動一群人的效應。
當然,除了“易感知、易沖動、易吸引、易轉化”四大優(yōu)點,種草營銷另一特點是,相對傳統(tǒng)廣告式營銷,成本相對較低,而這與農產品品牌通常資本金小的現實高度匹配,正因此,在藍獅農業(yè)品牌營銷機構劉一辰看來,農產品品牌必須學會種草營銷。
農產品玩轉種草營銷的四大必修法則
一、前提法則:無梗的農產品是沒辦法種草的。
如前所述,種草營銷就是一種分享式營銷,如果把平庸的產品直接分享給其他消費者,不但不能讓其興奮,還會引起反感,因此,一個適用于種草營銷的農產品,必然是一個有“梗”的農產品。
拿星巴克來說,都是喝水的杯子,為什么星巴克的杯子能被賣分享,并賣到三百多一個的天價呢?原因,就在于其有“梗”!
具體說,這幾年,寵物貓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喜愛,一些相關書籍也火爆市場,于是,星巴克跨界融合,將貓爪的造型融入了水杯中,推出了一批“貓爪杯”。
水杯很多,但“貓爪杯”絕無僅有,關注難免,外加“微博營銷號”的推廣,能不火嗎?
當然,反過來,就算有“微博營銷號”,如果沒有“貓爪梗”,消費者會買賬嗎?肯定不會。
縱觀這幾年引起熱議、分享的農產品品牌,褚橙也好,潘蘋果、柳桃也罷,無一不是有“梗”的產品,只有有“梗”,才能有根,才值得種草,這是營銷的前提。
二、展示法則:不同種類的“草”,要在不同的平臺栽種。
只玩梗,卻入錯了平臺,草依舊不能旺盛生長在消費者心中。
以美妝類產品來說,女性消費者是主力軍,所以要選擇小紅書、淘寶等以女性用戶為主的平臺,效果最好。
反觀農產品,作為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食品,更宜選擇與消費者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平臺。
微博、抖音、快手等類似以記錄日常生活為主的平臺,使用者的年齡跨度最大,使用人數相對較多,因此,一個有梗的農產品選擇在類似的平臺進行宣傳,適用綜合指數能達到近乎滿星。
事實上,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宣傳的農產品也不少,有的甚至自導自演拍成微電影,將農產品植入到微電影里,可依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關注。
內容新穎、平臺也對,可為什么沒有讓消費者種草呢?原因就出在了缺少KOL上。
三、燃爆法則:KOL是種草營銷的線上掌控者。
光有平臺,把產品擺在平臺上也不能形成種草營銷,在以分享為主的種草營銷模式中,KOL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選擇KOL是農產品能否借力種草營銷關鍵。
信任感是KOL的基本要求。
雖然消費者有沖動購物的發(fā)展趨勢,但讓消費者真正產生購買行為的還是信任感。
華農兄弟是兩個通過小視頻將竹鼠產業(yè)推廣到大眾面前的普通農民,消費者之所以選擇通過華農兄弟購買竹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任。華農兄弟通過小視頻將養(yǎng)殖竹鼠、如何烹飪竹鼠的過程、農村生活加上幽默的語言在西瓜視頻上展現給消費者,消費者看到樸實的華農兄弟日常生活以及竹鼠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自然放心購買。
KOL要與產品有關聯感。
關聯感是KOL第二個必要元素,華農兄弟因為是土生土長的廣西農民,宣傳竹鼠、農產品就十分自然。而流量小生蔡徐坤擔任NBA形象大使的消息一出,網民們對卻蔡徐坤進行了輪流口水攻擊,也波及到了NBA的周邊產品銷量,原因就出在了KOL與產品缺少關聯性。大多數網民覺得蔡徐坤的籃球實力不足,與NBA形象大使相差太遠,最終才導致了全網黑的結局。
所以,不管是什么農產品,要想通過種草營銷來宣傳產品,KOL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四、支撐法則:社群熟人是種草營銷的線下聯絡者。
產品的線上靠KOL來炒熱氣氛,但KOL畢竟與消費者的生活是有距離感的,要想真正做好種草營銷,線下熟人的推動至關重要。
隨著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加重,一個消費者購買往往能促使一群同類型消費者購買。農企通過給購買過產品的普通消費者優(yōu)惠,再推動消費者身邊的朋友來消費,這種熟人效應在餐飲行業(yè)最常用,針對農產品,熟人效應同樣適用。
另外,在農企可以把購買過農產品的消費者組成一個小社群,讓購買過產品的消費者將農產品的價值說出來并分享到朋友圈或社交圈,農企再給分享者獎勵,這樣“草”也就種下去了。
當然,種下去的草能否蔓延,還在產品的“梗”,只要“梗”的價值足夠極致,外加合適的平臺,熟人推薦和KOL帶動,農產品品牌不管過去有無價值,終究因為吻合了社交流量潮流,而能等來自己的“綠意”,萬紫千紅總是春!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