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聲名赫赫的Theranos死于《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那個揚言“一滴血”改變世界的女版“喬布斯”也結束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在《壞血:硅谷初創(chuàng)公司的秘密與謊言》一書中,揭露者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ou)寫道,Theranos所謂“最偉大的創(chuàng)新”,其實是一項古老的技術—撒謊。
然而這項技術已經融于硅谷瘋狂的創(chuàng)業(yè)文化,逐漸演變?yōu)橐环N創(chuàng)業(yè)者心照不宣的規(guī)則: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裝它直到你成功)。
Theranos從天堂墜入地獄的那段時間,另一個明星公司卻在硅谷冉冉升起,它和Theranos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撒謊、神秘、瘋狂吸金以及背后龐大的投資陣營,無不透露出一個疑似騙局的冰山一角。這也是硅谷投資者所擔心的,但他們似乎又不打算完全放棄。
這就是“美國樂視”Magic Leap。
骨子里的營銷基因
如果說樂視靠PPT起家,那Magic Leap可以說也是個紙上談兵的demo公司。2015年一段鯨魚在眼前猛然躍起的演示視頻,伴著VR/AR的技術潮流讓Magic Leap瞬間名聲大噪,而這不得不歸功于公司花樣百出的營銷手段。
在2014年首次拿到谷歌的巨額融資后,作為Magic Leap的創(chuàng)始人,Abovitz敏銳地察覺到硅谷對VR/AR技術的興趣,首先他花重金雇傭了市場營銷大師Brian Wallace,Wallace曾在三星、黑莓和谷歌等知名公司工作,深諳市場營銷。他和當時的公關副總裁Andy Fouche雙劍合璧,將前兩年還在低調潛行的Magic Leap一下子推向媒體的聚光燈下,僅憑的就是兩個吊足人眼球的demo。
Wallace還極為擅長利用好萊塢的名氣,為Magic Leap所謂的小型化產品增添神秘感。據(jù)一位公司前員工所說,Magic Leap一直有一種迎合名人的文化。公司高管一般會在佛羅里達州丹尼亞海灘辦公室清場,接待名人、投資者和其他重要人物,為他們做演示,有時候一個月會遇上好幾次這樣的情況。
阿里投資Magic Leap時,Wallace曾亮相淘寶造物節(jié),界面新聞記者曾明確提問過,Magic Leap公布的幾段視頻是否能夠保證真實性,Wallace堅定地說了一句“Yes”。然而事實上,當時Wallace已經動搖。
回憶起那段時間,Wallace說,“跟Abovitz工作了這么長時間后,我越來越感覺他讓我們努力營銷的產品即使發(fā)布了恐怕也是貨不對板”。同時,Abovitz也對營銷團隊產生了不滿,認為他們沒有與公司文化保持一致。合同被“無故終止”后,Wallace跳槽去了安卓之父的初創(chuàng)公司,緊隨其后Andy Fouche也離職了,和Wallace去了同一家公司。
當時外界的質疑聲已經開始針對Magic Leap,可Abovitz顯然沒有放棄營銷為王的思路,他很快找到了下一位媒體高管Brenda Freeman,她此前是國家地理頻道的首席營銷官。
不過與營銷人才流入的趨勢相反,Magic Leap技術人員流失、離職的卻越來越多。2016年,技術副總裁Gary Bradski和Adrian Kaehler相繼離職,他們在公司頗有號召力,前者領導計算機視覺相關的技術研發(fā)團隊,后者則帶領一個被稱為Special Project的秘密研發(fā)團隊。
Magic Leap營銷成功的基礎在于“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我們不能否認Abovitz所持有的技術方案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變革性產品,但他確實在產品尚未成型之前就假裝其存在,這和Elizabeth Holmes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Holmes把夢做得更大了一些。
保持神秘
在Magic Leap One這款令人失望的產品面世前,Abovitz從來沒有透露具體何時把Magic Leap的眼鏡開發(fā)出來,每次采訪時,他總會強調:“我們的產品必須做到完美無瑕”。
與當時遲遲不見蹤影的產品進度相比,Magic Leap的融資速度又異常驚人。2014年谷歌領投5.4億美元、2016年2月完成阿里參與的8.27億美元C輪融資,自成立后,Magic Leap僅到手融資累計金額就高達26億美元。直至今年,即使質疑聲四起,可Magic Leap依然拿到了19億元的融資,現(xiàn)在又在準備新一輪融資。
為什么Abovitz連產品都沒能造出來,就“騙過”了精明的投資人呢?
Abovitz喜歡造概念,尤其是那些聽上去就讓人云里霧里的詞,比如光子光場芯片、光纖掃描激光顯示器等等。
2013年秋季Magic Leap為了A輪融資,提出了所謂的“光場顯示”(light field display),用于解決帶頭顯產生頭暈和惡心的問題。2014年為了抬高B輪融資,Magic Leap又推出了WD3原型頭盔,盡管其采用的不是所謂的光場技術,可投資者依舊慷慨解囊,因為當時Abovitz宣揚光場技術能讓設備小型化。
當然,后來Magic Leap吹爆的概念,要么干脆根本沒有在產品里體現(xiàn),要么根本就是對其他廠商早已在用的技術進行所謂的“重新定義”。比如“光子光場芯片”,最后到了實際產品上只是加裝了波導的硅基液晶(LCOS)顯示屏。
僅憑概念炒作,技術型公司是最容易露餡的,因此聰明的創(chuàng)始人們通常會以神秘的姿態(tài)來故弄玄虛,在這點上,“壞血”Elizabeth深諳其道。
在Theranos內部,她制定了一套極其嚴格的保密與防范規(guī)則去保護所謂的商業(yè)機密,比如內部員工的郵箱、電話均被監(jiān)控,員工離職前被要求清除一切和公司有關的信息。同時對于任何一位質疑并要求仔細查看公司設備的業(yè)內人士,Elizabeth都以保密協(xié)議為由拒絕。
恰恰是這番作態(tài),卻給風險投資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這似乎暗示了Theranos擁有極有價值的知識產權需要保護。
在Magic Leap被揭露出項目研發(fā)受阻之前,Abovitz也在一直盡量保持公司的神秘感,外界除了知曉其夸張的融資金額及速度之外,對產品進程、技術開發(fā)及運營狀況基本不了解。一方面是因為Magic Leap與報道媒體簽訂嚴格的保密協(xié)議,使得這家公司的實際產品很難見于報道。只有一張真實照片和幾個演示視頻留給大眾,營造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另一方面Abovitz向來喜歡把夢想描述得極為宏大,卻從來不去解釋技術上如何實現(xiàn)。2015年他受邀參加TED大會,穿著宇航服說了一句話:“這對我來說是艱難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說是神奇的一大步”,接著便開始群魔亂舞,然而這種態(tài)度反而更加容易勾起外界探知的欲望和關注。
硅谷為什么“騙子”越來越多?
Magic Leap和硅谷壞血的案例還是有所不同。近幾日,Magic Leap公布了在進行E輪融資的消息,據(jù)稱已經吸引了“超過5億美元”的投資,但代價是將專利抵押給摩根大通。而摩根大通接受了這一提議,起碼說明Magic Leap數(shù)年的努力還是積累了一些技術實力,與純粹是騙局的Theranos不完全一路。
可Elizabeth帶給硅谷的陰影還沒有消失,當創(chuàng)始人們發(fā)覺謊言和夢想一樣可以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迎合這種趨勢就成了普遍之選。Startup FactCheck的創(chuàng)始人Jakub Kostecki曾經對硅谷150家早期創(chuàng)業(yè)公司做過調研,他發(fā)現(xiàn)有四分之三的創(chuàng)業(yè)者誤導過投資人或故意發(fā)布不完整的信息。
約翰在《壞血:硅谷初創(chuàng)公司的秘密與謊言》一書中寫道,“吹噓你的產品,獲取資金,同時掩蓋自己的真實進度,寄望于現(xiàn)實最終能趕上你的吹噓,在科技行業(yè)中這種現(xiàn)象仍然得到寬容”。但如今現(xiàn)實多數(shù)都沒能趕上創(chuàng)始人的吹噓,這致使硅谷迎來了一輪初創(chuàng)公司*的高潮,如取消IPO的WeWork、致命轉折的電子煙巨頭Juul、曇花一現(xiàn)的GoPro以及賣專利求生的Magic Leap。
這一切要始于資本的縱容。
孫正義同諾依曼首次見面時只拿出了12分鐘參觀WeWork總部,12分鐘后他邀請諾依曼與其一同乘車前往機場,在車上,孫正義開出了一張44億美元的支票給諾依曼,并告訴他“要將WeWork擴張至原本目標的10倍”,稱那時WeWork將會達到千億美金市值;
2003-2013年,長達十年的時間,Theranos一直以“隱身狀態(tài)”運作,然而資本陸續(xù)聞風而來。這些投資人在Elizabeth那雙藍色大眼睛的注視下,聽著她如何用偽裝的嗓音描述一個足以改變世界、造福全人類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心潮澎湃,幾乎沒有人再去問這項技術究竟能不能實現(xiàn)。
因此,Theranos董事會的名單上寫滿了各界大佬的名字:基辛格、威廉·佩里、喬治·普拉特·舒爾茨,以及默多克、拉里·埃里森、沃爾瑪?shù)奈譅栴D家族…
根據(jù)統(tǒng)計,美國在職的工作者的平均年齡是42歲,但在硅谷這個數(shù)字變得更低,比如蘋果公司是31歲,Google和特斯拉是30歲,F(xiàn)acebook和LinkedIn是29歲,其他公司甚至更年輕。在越來越年輕化的硅谷,投資人偏愛大膽、熱情、敢于拼命的年輕人,可這些年輕人在享受資本刺激公司高速擴張帶來的利益后,逐漸變得不可控。
如今,硅谷正在企圖修正投資人與創(chuàng)始人之間的關系。
Theranos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而Magic Leap可能錯在夸大事實、過度營銷,不過謊言到騙局的距離很近,因為為了圓一個謊就不得不需要更多的謊言。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lián)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