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元旦,羅振宇的跨年演講過后一兩天,市面上總會有很多人批評他,就像和菜頭文章里說的,現在吐槽羅胖的跨年演講,已經快成為一個習俗了。

這兩天類似于《羅振宇的騙局》的文章,又冷飯新炒,橫空出世,開始刷屏了。
本來我是挺習慣的,有爭議說明有探討性,當個吃瓜群眾看熱鬧,也不較真。但今年很多文章的內容,我覺得從對羅胖的調侃,已經發(fā)展到扭曲底層價值觀的層面了。
這我就看不下去了,為了維護我內心世界的秩序,我必須要出來回懟過去。
以《羅振宇的騙局》為首,批判羅胖的得到APP,無非就是在批判羅輯思維團隊做的只是知識付費產品,核心就三條:
第一,知識付費是成功速成的*,宣揚知識付費,就是鼓吹成功學。
第二,知識付費這種碎片化學習模式,是不可能真正學到知識的。
第三,只有匠人精神、一萬小時定律,才能真正學到本質,真正成功。

那些流量文里,最喜歡舉下面這種例子,來證明知識付費所謂的荒誕和無用。
比如:
劉剛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叮鈴鈴——早晨鬧鐘響起。
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
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
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
“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
然后,他出門上班。
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
“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
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
他又點開了“在行”,
“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
“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
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
“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然后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
終于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然后,作者欣慰地得出結論——這真是一個急于求成的時代。
最后作者再補一刀,說兩年過去了,作者這個朋友為知識“付費”了一萬多,不僅財務自由沒實現,工資也一分都沒有漲。
邏輯自洽,例子鮮活,結論扎心,有沒有?
于是很多人終于為自己混得不成功,找到了一個合理且完美的借口。
“你看,不是我的問題,知識付費這種模式,就是錯誤的。”
好,我要開始反駁了。
這里有三個明顯的邏輯錯誤,我一一來說。
1
個體失敗 不等于全軍覆沒
第一個邏輯錯誤,我稱之為“以偏概全,以個例代表全體”。
作者僅僅以他朋友花錢買了知識付費,卻沒有成功的案例,就得出結論說,所有買知識付費的人都一樣不成功,所以知識付費這種速成方式是害人的。
一個案例一個結論,或者幾個相似的案例一個結論,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等一下,那些學習了付費知識,最后真正變得更好,實現收入倍增的人,你怎么不提?
比如我大方承認,我自己還是四線小鎮(zhèn)青年的時候,將大把的時間花在網上課程學習,而我的行動和經驗就是當年從這些知識里學來的。
幾年過去了,我的收入增長了100倍,還半條腿邁進了財務自由的門檻。為什么你的朋友“不僅財務自由沒實現,工資一分都沒漲”?
這不是知識付費的問題,是你有問題。
而且像我這類知識付費的受益者,我身邊的人比比皆是。這些正面的例子,怎么不提呢?
試圖用小數據替換成大數據證明自己,往往別有用心。
這是第一個邏輯錯誤。
2
錯誤的“標的對比”
才引導出壞的結局
第二個邏輯錯誤,我稱之為“標的對比”。
在這些人的眼里,他們眼中的知識付費產品是這樣的:
知識付費=急功近利=走捷徑=不踏實=不會有出息
對不起,這個鍋,知識付費可不背。
這里的“知識付費”是什么?
是加速你獲得知識,提升學習知識的效率,讓你學習更高效的工具。
用當年我在讀研期間旁聽的一門課,“知識管理”來解釋就很好理解。
里面講到“data、information、knowledge”的不同,
data就是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數據,
information就是你在大量data中篩選出自己所需的那部分,
knowledge則是加工過的information產生價值的內容。
而每一階段的進化靠的是行動力。
行動力+高效(知識付費)=成功變現
而大多數人的現狀是,花錢買了知識付費產品,卻根本連內容都沒有學完。
動都不動的人,別說知識付費產品,給啥啥都不好使,爛泥扶不上墻。
現在罵知識付費是垃圾的人,在我看來,和當年說讀書無用論的人,本質上是同一批人。
他們屬于只打嘴炮,不會行動的人。
3
浪費整塊時間
不如碎片學習
第三個邏輯錯誤,我稱之為“本末倒置”。
得到被質疑最多的,就是所謂的“碎片化學習”方式。
有些人看不慣了,因為這和他們之前這么多年的傳統(tǒng)學習認知違背了呀。
“碎片化學習,怎么能學得好呢,真正的學習,就應該是花整塊時間專注學習才有效果呀。”
但是這些人忘了一個大前提,就是我們的時間,已經被這個時代切割碎片化了——
我們回不去了。
當然,如果你不用微信,不用互聯(lián)網帶來的一切便利,你可以回到過去,回到那個整塊時間都屬于你的傳統(tǒng)時代。
就像那些明明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成果,卻天天懷舊,嚷嚷著希望回到民國,希望住在田野,不想被現代文明所吞噬的矯情文藝青年們。
相信我,他們如果有一天真回去了,不用一個星期,他們就想逃回到現在這個被他們嫌棄的文明世界了。
我們現在就是碎片化時間生存,所以別和我提什么整塊時間學習,現在真正該提倡的是“碎片化時間,系統(tǒng)化學習”。
就算是一萬小時定律,也是碎片化時間加起來的一萬小時定律。
知識付費這個當下文明的產物,也是一樣的。
沒有網絡化觸手可及的知識付費,你們會花整塊時間滿世界找你想學習的資料,你需要跑幾千公里去北京,在北大旁邊租一個租金不菲的房子,才能有機會去聽聽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這不是整塊的學習,這是整塊的浪費。
哦,不,當你花了巨資來到北京租好房子,準備進北大聽課的時候,門口的保安攔住了你:“這位同學,你不是北大學生,你沒資格聽課,gun吧。”
而現在,你想要聽薛兆豐的好課,可以在你老家,花199的價格,聽到全部內容。你不用背景離鄉(xiāng),不用被保安趕出來。
你覺得知識付費,是毒藥,還是*,還是良藥?
最后我想說,我自己是得到系老師,我自己親身接觸了羅輯思維團隊,為了交付一個好的知識產品,對產品的打磨,是到了“虐待”老師的變態(tài)程度。
我自己在得到APP上的注意力寫作課,一節(jié)課10分鐘,總共六節(jié)課,加起來才1個小時的內容。我在他們北京郎園的錄音棚里,不吹不黑,整整錄了三天。
更變態(tài)的是,得到還專門派了一個聲音教練給我做聲音輔導,讓我在話筒前錄出來的聲音,能讓用戶聽著更舒服。
說實話,這是我自己最滿意的知識付費作品。
我和其他得到系老師交流的時候,他們不管什么咖位,都是這么被虐出來的。
得到知識付費的品質,就是這么磨出來、虐出來的。
正因為這種品質,才有口碑,“得到”APP的下載用戶已經超過2600萬,而且平均每天漲幾萬用戶。這些都是增長的勢能數據。
這些數據說明什么?
如果一個商業(yè)模式被證明是錯誤的,一個產品的口碑被證明是有問題的,那么便不可能持續(xù)出現這樣的數據。
你見過哪個當年很火的成功學派,能火過五年呢?
因為口碑和商業(yè)模式都支撐不了,這些才叫真正的割韭菜。
我知道,這篇文章寫出來后,可能會遭到羅黑粉的攻擊,不過我沒所謂的,我只在乎我的立場和態(tài)度,我就是想支持羅輯思維團隊,支持羅胖和脫不花。
因為我成為現在我滿意的樣子,就是受羅輯思維影響的。知恩圖報,對我來說很重要。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也是羅輯思維思想和得到APP知識產品的受益者,我們此刻就應該發(fā)聲,都是自己人,憑什么遭受這種片面的污蔑和攻擊?
我們該挺羅胖一把了。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